第08版:副刊·戏剧
<上一版
话剧《喜相逢》编导畅谈创作故事
近期,话剧《喜相逢》在国家话剧院剧场首演,受到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这是由北京宣传文化引导资金资助、北京市文联出品的“回天”题材重点项目。该剧从剧本到舞台的呈现,都有着新时代新北京的独到艺术表达。作品聚焦北京回龙观、天通苑大型社区改造工程,将“回天”地区的发展变化以艺术的形式展现在舞台上,是现实题材创作关注、回应生活热点的新成果。 该剧由林蔚然、王人凡编剧,李伯男、韩清执导。全剧围绕从东北来到北京住进天通苑的青年摄影师赵大河的期盼、寻找、发现和社区自备井改造工程两条线索展开叙事,演绎了一群年轻人温情与梦想交织的故事。难得的是,人物在剧中虽以散点式的群像出现,却又因主体事件而关联交集,形成有机的戏剧冲突。作品的题材选择和对当下生活的重新建构,在戏剧舞台上也是殊为不易的,因为离生活太近而未经沉淀,不易捕捉聚焦。但编剧有“回天”地区的居住生活经验,还有对时代变化的敏锐感悟,以一种浓烈的情感去深切开掘当代人精神内涵的丰富性和成长性。情节、人物、结构设计上让新老北京居民有机勾连,在新老北京的交汇与磨合中折射时代特征的变化,以及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社区建设实践。作品不光具有城市建设的示范意义,更有舞台艺术的独特感染力。对伟大工程和时代变迁的艺术表达,也揭示了艺术与时代与人民彼此关联、同频共振的关系。呈现了一幅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活画卷,充分体现了文艺作品的人民性、现实性、时代性。作品很好地解决了主旋律作品如何受观众喜欢的难题,并在这方面取得了不凡的成绩。 编剧林蔚然说:“我本身就是外地留京的‘回天’居民。作为天通苑的老住户,我对‘回天’地区变化有切身感受。我是带着浓烈的情感进行创作,这是我与我的生活进行的一次心灵碰撞。这部戏始终紧紧围绕着生活在‘回天’地区的普通人,围绕着‘回天’地区的环境变化和人们的思想变化,这部戏是写他们的。” 谈到如何收集到林林总总的创作素材,编剧王人凡说:“戏中社区领导帮着老百姓去抓蝙蝠,去给人家找拖鞋等等,这些故事听着可能会有一些好笑,但真的是我们在采风过程中打捞的真实故事。包括戏中有老居民去找社区主任提建议,探讨如何丰富社区文化生活。而主任很忙,这个老人就在门口等了一下午。可以看得出来居民们是真心爱这片社区,真的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社区里这些老百姓的情感是非常真实的。当然也有居民由于种种原因不配合,这样的人也特别有意思,我们就拆分出了舞台上不同的人物形象。” “‘回天行动’真的是一个特别好的举措,它掷地有声。将近半年的采风,我们眼看着‘飞天彩虹桥’(回龙观至上地自行车专用道)建起来,眼看着现代化的双创社区建起来,紧接着商家入驻、创业者入驻……这些巨大变化让我们非常感动。”王人凡感慨地说。编导们正是带着这样的情感投入创作中。 《喜相逢》的舞台呈现独具匠心。作品选择天通苑为载体,意味着选择了古老的北京与崭新的北京的会合地,这里代表了当代北京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景。导演韩清介绍说:“舞美设计带来的视觉效果,让观众感觉很时尚很新潮,这是这部戏最大的亮点。它打破了一些传统理念和概念,让人耳目一新,我觉得这符合快速发展中的北京带给大家的印象。而且通过设计,舞台上有了很大的延展空间,也预示北京的发展空间很大、很丰富。正是因为这个舞台,让这部戏的风格有了一个全新的呈现。” 导演李伯男表示:“我觉得这部戏是 ‘诗化现实主义’。除了在生活中打捞人物事件和细节外,我们在最终的艺术组合和呈现上,用了一种超越生活的、诗化的演出状态,把这个题材本身所具备的深度和情怀表现出来。通过各部门的介入,比如舞台美术、音乐、多媒体,共同完成了一个诗化的呈现。其中包括二维的图纸的构思,多媒体的使用,通过升降调动大道具,通过很现代的灯带区分空间,并配合影像的表达,用一种非常现代和极简的审美方式,让整个空间极具象征性。在表演当中,则深度开掘人物丰富的生命内涵,让整个演出充满了诗意。” 面对一个现实主义题材,如何让老百姓在这么熟悉的事情上,看到背后的价值,看到刻画的一个个鲜活、生动、真实、复杂的人物故事,是有一定难度的。李伯男说:“我们并不是把天通苑这一片地区最近发生的一些事儿,简单地复制在舞台上,而是要它具备深刻的戏剧性,也要有审美价值。” 在排练过程中,演员如何把人物塑造得有分量、有深度,这是对每一个人提出的挑战。李伯男说:“老中青三代演员互帮互助,就像一个家庭一样,老演员会把表演经验,以及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讲给青年演员。他们交流很多,每天都在一起琢磨戏,给对方提意见、建议,氛围非常好。在这过程中,大家抱团取暖,克服着一个一个的困难,把剧中的人物完成到位。我们的创作班底来自不同地方,拼凑出一个新北京的状态,不仅仅拘束在一个原汁原味儿、本乡本土的情感,这个戏的特质本身就是包容性,每个人对北京有不同的理解,不可能趋同,允许差异,并把这个差异交融在一起,形成这个戏的一个气质,多角度多维度的去理解北京、表现北京。但是艺无止境,戏剧永远是一个未完成时,我们认为还有修改打磨和提升的空间。未来,如何让它成为一个留得下来的精品,如何让这个戏离开北京地区仍然有生命力,都是我们现在面对的困难。” 这部戏将人们生活和内心世界中最有价值的东西进行形象揭示,描写出了新老北京人的相遇、碰撞与磨合,揭示了老北京人敦厚包容的胸怀和新北京人蓬勃向上的精神,意味深长地表达了新老北京人的喜相逢,记录了北京融合发展的历史过程。剧中展现的两个社区的改造工程折射着党和政府的“人民至上”理念和人民因生活变化所产生的由衷喜悦。作品对现实生活进行了生动概括和重新构建,让人们回味、审视曾经的生活过往,在欣喜中焕发创造新生活的热情。王人凡认为,这部戏最核心的就是“希望”。一定要让不同年龄结构的观众对生活、对未来都有不同的期望。林蔚然表示,让观众以自己的审美和判断,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出发,在观看完这部作品后,不光能产生共情,更多的是能从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印证自己的人生和追求。 (本版图片均为《喜相逢》剧照 北京剧协提供)
20211122
网页版阅读
FLASH阅读
20211028
20211008
20210908
2021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