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艺20240423期 第版:
精彩内容

杂技的艺术追求与审美呈现

本报讯 日前,“与时代共进 与祖国同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杂技展演系列活动之一、“杂技的艺术追求与审美呈现”专题研讨会召开。此次会议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市文联研究部、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北京杂技家协会承办。市文联副主席、北京杂协主席张红,市文联原副主席、北京杂协原主席李恩杰,中国杂技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吕立民,中国杂协原副主席、北京杂协原副主席孙力力,北京杂技团团长、书记杨敬荣,中国铁路文工团有限公司曲艺杂技团副团长韩涛,《杂技与魔术》主编高伟,中国音乐学院国家美育研究与发展中心特聘研究员、秘书长丁旭东,首都师范大学舞蹈系教授胡伟,北京评协副主席徐秋,市文联研究部主任、北京评协秘书长赖洪波等参加会议并发言。会议由北京杂协副秘书长袁悦主持。 近年来,杂技艺术在舞台呈现和艺术追求上都求新求变,在“技”与“艺”之间寻找平衡点,尤其是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契机,杂技和杂技剧的创作发展进入了一个“新常态”,整体创作迈向高速发展的时期,这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那么,杂技艺术的本质追求是什么,如何看待杂技的审美性和艺术性,在“高速”发展的同时,能够达到“高质量发展”。专家们就此阐述观点,展开热烈讨论。 吕立民从广度和深度上对此次展演表示肯定,认为北京杂协为北京的杂技院团搭建了一个高端的艺术交流、情感沟通的平台和渠道。杂技艺术特质突出,具有“一核、两性、三化”的特点。一核是指杂技在本体技艺上的创新创造,这是杂技的本质属性,这个核绝不能丢;两性指的是艺术性和观赏性,艺术既要有丰富性,还要有品质和品味,使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形成杂技的社会价值;三化则是“技”到“艺”的转化提升,即节目创作的主题化,艺术创作的情景化和演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化。 杨敬荣通过对北京杂技团剧目个案分析,从受众群体的接受角度阐述了杂技艺术的传播途径。杂技艺术的客群主要是文旅客群,也是各个杂技团在景区的驻场演出。针对文旅客群,北京杂技团的核心目标是 “有首都品质,有北京特色,有时尚表达,有传承文化”。在此基础上,北京杂技团通过《斗水》等剧目探索客群破圈,打造“体验式、创新性、时尚化”的杂技新特点。此外,今后还将重点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外宾客源和传统文化进校园等惠民演出活动。 韩涛说,杂技的本体技术永远是核心竞争力,肢体的极限表达是杂技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最大特点。如何引导观众学会欣赏杂技的美也是作为杂技人的重大责任。在他看来,杂技的小剧场演出更有时代性、人民性和开放性,是杂技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可以针对小剧场来完成杂技的“三化”创作。杂技的创作方向应该是化技为情、融情为技,去杂技化,但核心还是要杂技,坚持核心,融入多元,把更多的艺术形式纳入到杂技创作中去,这是杂技创新的源动力。 胡伟对杂技展演给予高度评价。他表示,杂技与舞蹈本是一家,因为两种艺术都是以身体作为载体,用动作进行叙述和抒情。杂技偏向技巧展示就成为杂技,舞蹈偏向情感表达就成为舞蹈,这两种形式总是如影随形,关系密切,应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杂技分为三个层次和类型,一是偏本体技术型杂技,二是带有叙事功能的杂技,三是强调意义表达的杂技,好的杂技作品要合三为一,才能从艺术、情感、品质上达到比较高的水准。 丁旭东认为杂技本体化是不可替代的审美品格,杂技对人体极限的挑战和突破是杂技最具特征的美学品格,不能为追求其他的形式而丢掉杂技的生命力之源;跟上时代,与时代共进是传统艺术非常重要的环节,要做好充分准备,与时代文化、时代媒介、时代艺术拥抱、融合,只有这样,杂技才能散发出历久弥新的特点;要把传播理论纳入到研究视野,杂技发展要用数据分析,尊重受众,要制造传播的文化场。总之,杂技要立足本体,携手时代,才能可持续性发展繁荣。 李恩杰从展演的节目呈现延伸分析到北京杂技发展现状。他认为,目前看来,北京杂技在作品创作中的数量与质量都停滞不前,尤其是与巅峰水平相比,一些经典杂技节目没有进步,反而有退步趋势。对于杂技管理者而言,必须思考如何创造有效的激励机制,推动杂技人才培训和作品创新。杂技作品的最高目标是“技高艺精”,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要做到三个统一:即赛场与市场的统一,重技与重艺的统一和风格与形式的统一。北京三个杂技院团都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实力都很强,应该发挥优势 ,坚持正确的创作导向,扎扎实实地把今天研讨的许多重要理论问题落到实处,让“大戏”看北京,让杂技看北京。 孙力力介绍了全国各杂技院团和杂技从业者的情况,从数量上来看,杂技从业者甚至比舞蹈从业者还要多。然而,在国际上,中国只能是杂技大国而非杂技强国。发展杂技艺术,第一要重视人才培养,杂技管理者不能急功近利,对人才拔苗助长,要建立有效的体制机制,使杂技演员热爱杂技事业,延长演员的艺术生命力,使他们真正能够凭杂技安身立命;第二要立根固本,知道杂技最重要的是什么,不能一味追求政绩工程和面子工程,形式大于内容,要在打牢杂技本体技巧的基础上,再求新求变求美。 高伟认为,从当下全国杂技创作环境中可以看出,杂技创作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一是过于追求舞台化和审美化,忽略杂技本源;二是过于追求富丽堂皇,尤其是数字技术、光电技术的运用,把杂技舞台弄得眼花缭乱,反而淹没表演主体,艺术舞台呈现要适度;三是通常意义的杂技审美特征为险、难、奇、美,此外,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诙谐,杂技应该有惊叹声和掌声,也应该有笑声;第四就是究竟什么样的审美真正属于杂技艺术?这是需要理论工作者和杂技从业者共同探讨的最重要话题。 徐秋通过回顾杂技走过的百年历程来看今天杂技的艺术呈现和审美变化。杂技向舞蹈靠拢是一个很自然的现象,因为二者表达语汇和方式都很接近,但是,达到一定高度之后要反过来持续性地发展自己本体的东西。杂技就是“技”与“艺”两个东西,是一个事物的两个端口,有技的同时还要有艺,哪个都不能偏废,单腿走路是绝对不可行的,也不符合艺术发展规律。 张红认为,此次研讨的主题恰恰是要解决杂技艺术如何和时代同步的问题,“天下大道,唯变不变”,杂技艺术追求永远不变的,就是杂技艺术技的极限、艺的美感,这是杂技艺术发展的根本,从杂技作为舞台艺术那一天起就有这个追求。杂技艺术在不断丰富深刻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本体的深耕创新;二是审美与本体的深度融合;三是精神内涵的深刻性;四是要有时代性,接纳差异、打破界限。同时,杂技工作者要有破圈意识,把杂技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发挥到极致。同时,对于北京杂技人而言,除了坚守行业追求外,也要追求杂技艺术的首善之美、地域之美,这也是北京杂技人的责任。今后,北京杂技的前进方向就是:在不变中求变,在坚守中求进,在传统中求新,在挑战中求美。 (研究部 北京杂协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