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艺20240423期 第版:

当前位置:北京文艺2021年11月22日期 第06版:信息

专家研讨什么样的文学可以常新

(上接3版)
  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化的标准已经形成新的国际语境,如何从世界文学范畴对其价值进行合理评估,一直广受热议。专家们认为,首先,文学经典是常新的。孟繁华表示,文学经过经典化可以是常新的,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语境中去读同一部作品,感觉是不一样的,经常会有新的体悟。所谓“言有尽意无穷”,指的就是常新。周晓枫认为,作家在写作的时候首先要从自己的内心出发,保持内心的静气和从容,把自己的可能性开拓到创作的最后。作品是否能被经典化不是作者自己可以控制的,所谓经典化的过程有时候是时间的表态。石一枫认为,需要从三个维度来考量经典化的问题,即文学史研究者的维度、作家的维度和读者的维度。与其说文学因为经典所以常新,倒不如说是因为常新所以经典。丛治辰认为,文学的动人之处在于作家是经过理性淘洗之后的感性,他创造的形象在不同的时代引发不同的思考,让作品可以在任何一个时代都被当作热点讨论,就做到了常新。
  其次,提供新的审美经验的文学是常新的。孟繁华认为,文学经典与文学史经典有所不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经典是不断被确立,同样也不断被颠覆的。周晓枫认为,作家虽然无法离开自己身处的环境、所置身的时代,但是把文学作品写成“说明书”是很容易被历史淘汰的,作家重要的是保持自身的成长。石一枫坦言,自己对同时代的作家关注更多,因为可以在同一视野之下思考着同一种语境中的问题,或者说观察着同一种生活,对自己写作的帮助至关重要。丛治辰认为,文学的迷人之处在于能够让人走出原来固有的审美圈,让我们看到世界有多广大、可能性有多少。
  再次,有思想深度和情感深度的文学是常新的。周晓枫认为,好的文学作品需要文字带有某种难以消弭的痕迹,要与自己的情感世界产生摩擦。石一枫以青春期的写作为例,强调作家不能只看到自己,需要有与别人的感情产生共情的能力。丛治辰认为,能让人在字里行间看到溢出来的氤氲在文字旁的光辉,就是作品中情的部分。
  活动现场的提问环节,听众就如何看待文学创作中的重构机制、理念与形式创新,如何理解新时代文学的典型特征等问题,与嘉宾进行了现场互动。
(北京评协 研究部 供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