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京文艺2021年10月28日期 第08版:专题
写百姓火热生活 绘“回天”美好画卷
专家盛赞《喜相逢》写的是“中国梦”
10月18日,“回天”题材话剧《喜相逢》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市文联举办。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仲呈祥,中国话剧协会主席蔺永钧,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原院长、评论家欧阳逸冰,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刘玉琴,北京剧协副主席杨乾武,作家、导演龚应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陶庆梅等专家出席会议。话剧《喜相逢》编剧林蔚然、王人凡,导演李伯男、韩清,舞美设计季乔,制作人林芝参加会议。会议由市文联二级巡视员苏社钦主持。现将专家发言摘录如下:
仲呈祥:话剧《喜相逢》是中国话剧的优秀传统在新时代条件下与当代生活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次成功实验。正如剧名《喜相逢》,作品讲述的不仅是两个时期、两个时代的相逢,故事中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梦和期盼,都在为这个梦的实现不懈的努力、奋斗。所以我认为故事实际上写的是中国梦。
蔺永钧:《喜相逢》是一幅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活画卷,充分体现了文艺作品的人民性、现实性、时代性。全剧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标语化的图解,通过展示一幅幅充满烟火气、接地气的生活画卷,自然流淌出一首人民群众心中的赞歌。作品很好地解决了主旋律作品如何受观众喜欢的难题,在这方面取得了不凡的成绩。
欧阳逸冰:整体来看,话剧《喜相逢》坚守了戏剧的最高原则——塑造人、表现人,并踩着时代的节点,用艺术手段启发人、教育人。剧中每一个人都有心灵的秘史,时隐时现地跳着出来。折叠式的舞台、马赛克式的灯光象征着现代城市中每一个心灵,那样的平凡、璀璨、可贵。
刘玉琴:“回天”行动是近几年开展的充满创意的惠民工程,《喜相逢》就是对“回天”计划的艺术投影。作品以文艺的号角鼓舞和振奋作用,让人们去回味和审视曾经的过往,也焕发更加自觉投入新生活的创造激情。作品平实、质朴,生活气息浓厚,通过小人物的视角讲述普通百姓的故事,在世俗的烟火中和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党和国家以人民为上的执政理念得到了生动的展示。
杨乾武:话剧《喜相逢》有着很好的剧本基础,导演在二度创作上也非常有想法。舞美设计让人眼前一亮。该剧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让作品就像生活的一个横切面,以新旧生活的变迁推动戏剧情节不断发展和延伸。作品写出了天通苑的新旧变化,也写出了人的情感变化,我们看到了角色的梦想和情感,看到了人物的失落和喜悦,看到了他们对于未来的憧憬和命运的转折。
龚应恬:话剧《喜相逢》舞台的呈现是非常有活力的。天通苑居民的生活像万花筒一样流畅、漂亮、紧密地进行呈现。该戏的演员和导演来自中国国家话剧院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两个剧团的精华集中在了一个戏里。编剧找到了“回天”行动里面最闪光的部分,导演们通过排练,把这样的观点做了流畅地呈现,使我们看到了北京非常具有标志性和代表性的一块土壤、一个社区。
陶庆梅:今天的北京已不再是以“胡同”为主的生活,一切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北京人是北京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戏把新北京人和老北京人很好地联结在一起,故事接地气,有特点,人物的台词都是精雕细琢、充分提炼的,精准而自然。人物之间通过相互碰撞,共同绘就“回天”地区的生活蓝图。
(本版图片均为《喜相逢》剧照,文字和图片均由北京剧协提供)
仲呈祥:话剧《喜相逢》是中国话剧的优秀传统在新时代条件下与当代生活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次成功实验。正如剧名《喜相逢》,作品讲述的不仅是两个时期、两个时代的相逢,故事中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梦和期盼,都在为这个梦的实现不懈的努力、奋斗。所以我认为故事实际上写的是中国梦。
蔺永钧:《喜相逢》是一幅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活画卷,充分体现了文艺作品的人民性、现实性、时代性。全剧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标语化的图解,通过展示一幅幅充满烟火气、接地气的生活画卷,自然流淌出一首人民群众心中的赞歌。作品很好地解决了主旋律作品如何受观众喜欢的难题,在这方面取得了不凡的成绩。
欧阳逸冰:整体来看,话剧《喜相逢》坚守了戏剧的最高原则——塑造人、表现人,并踩着时代的节点,用艺术手段启发人、教育人。剧中每一个人都有心灵的秘史,时隐时现地跳着出来。折叠式的舞台、马赛克式的灯光象征着现代城市中每一个心灵,那样的平凡、璀璨、可贵。
刘玉琴:“回天”行动是近几年开展的充满创意的惠民工程,《喜相逢》就是对“回天”计划的艺术投影。作品以文艺的号角鼓舞和振奋作用,让人们去回味和审视曾经的过往,也焕发更加自觉投入新生活的创造激情。作品平实、质朴,生活气息浓厚,通过小人物的视角讲述普通百姓的故事,在世俗的烟火中和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党和国家以人民为上的执政理念得到了生动的展示。
杨乾武:话剧《喜相逢》有着很好的剧本基础,导演在二度创作上也非常有想法。舞美设计让人眼前一亮。该剧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让作品就像生活的一个横切面,以新旧生活的变迁推动戏剧情节不断发展和延伸。作品写出了天通苑的新旧变化,也写出了人的情感变化,我们看到了角色的梦想和情感,看到了人物的失落和喜悦,看到了他们对于未来的憧憬和命运的转折。
龚应恬:话剧《喜相逢》舞台的呈现是非常有活力的。天通苑居民的生活像万花筒一样流畅、漂亮、紧密地进行呈现。该戏的演员和导演来自中国国家话剧院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两个剧团的精华集中在了一个戏里。编剧找到了“回天”行动里面最闪光的部分,导演们通过排练,把这样的观点做了流畅地呈现,使我们看到了北京非常具有标志性和代表性的一块土壤、一个社区。
陶庆梅:今天的北京已不再是以“胡同”为主的生活,一切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北京人是北京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戏把新北京人和老北京人很好地联结在一起,故事接地气,有特点,人物的台词都是精雕细琢、充分提炼的,精准而自然。人物之间通过相互碰撞,共同绘就“回天”地区的生活蓝图。
(本版图片均为《喜相逢》剧照,文字和图片均由北京剧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