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艺20231113期 第版:

当前位置:北京文艺2021年10月28日期 第07版:基层文联

第六届北京文学高峰论坛在京举行

(上接1版)
  作家、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认为,小说写作一部分是对历史展开甜蜜的想象,另一部分则是与生命共时空的写作。这其中,作家要具备把生活经验、生活感受转化成文学写作的能力。城市文学的未来无比广阔、它是作家要特别重视的写作方向和写作空间,而当下,对于作家而言,在伟大城市生活,就要建立和城市的关系,“找到和城市的关系,就能找到和时代共振的关系。”
  作家、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主任何向阳详细梳理了北京文学和北京作家的发展谱系。她认为,北京文学已经进入五代作家的新时代,北京文化中的包容性成就了北京文学独有的平民精神。从老舍《骆驼祥子》的祥子,到陈建功《鬈毛》中的鬈毛,再到刘恒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的张大民,以及铁凝《永远有多远》里的白大省,石一枫的《世间已无陈金芳》里的陈金芳。她认为,北京文学的包容性、平民精神在一代代传承。
  作家、北京作协副主席乔叶认为,创作者在情感上要与人民生活共振,落实到个人创作中则是如何执笔的问题。这要求作家在落笔前需要一个冷静期,将热腾腾的生活素材加以选择和改良,经过这一过程再将其融入创作中。与时代共振是一个大概念,落实到写作中则需要从小处写,关注平凡人的人间烟火,才能让写作更加鲜活,最终达到和生活发生情感的共振。
  作家、北京作协理事石一枫认为,今天的作家写北京的难度比老舍所处的时代要大。“没有工业知识背景写不了北京,没有金融知识背景,也写不了北京,如今需要作家的知识背景、思想背景越来越丰富。作家要心地单纯,头脑复杂,只有自己复杂,才能看出时代的复杂,你的笔下也才能折射出来复杂的时代。” (北京作协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