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艺20231113期 第版:

当前位置:北京文艺2021年10月28日期 第06版:信息

探究民族融合 推动文化繁荣

专家热评《北纬四十度》

(上接1版)
  孟繁华说,陈福民是一个批评家,是一个学者,他的《北纬四十度》写得非常纯粹。谈历史的时候,孟子讲“观水有术,必观其澜”,福民写《北纬四十度》的时候,用文学的方式同历史对话。历史和文学不一样,文学可以经典化,历史不能经典化,但历史可以经过历史化。历史化是什么意思?现在很多人谈历史化,他们对历史化没有搞清楚。历史化是永远的历史化,永远的历史化就是永远的对话,对话关系是历史化的一个最重要的过程。不是时间越久越叫历史化,时间再久历史还是历史,只有新的不断对话,才能把历史更清晰的呈现出来。历史清晰了,我们对现实、对未来的认识也就清晰了。福民选择的这些人物,从帝王到重要的将领,文功武治的,特别是历史上起到重要作用的人物,对他们用文学方式进行讨论,生动地呈现出了这些人物的历史面貌。当然,这里肯定有文学的想象,有了文学想象之后会使这本书更好读,能让历史著作走近普通读者。所以说,《北纬四十度》这本书是近年来文化散文特别重要的收获。
  梁鸿鹰说,我认为 《北纬四十度》这本书有一种无畏艰难的精神。作者陈福民是正面强攻的,他从整个根脉从头理,知兴替、看过往,我们能在其中看到人物性格、作者情怀。同时,这个作品有很强烈的故土情思,我昨天晚上特意看了他写母亲的那篇散文,我对照起来读,感受到他对右北平和整个家族故乡的情怀。“右北平的秋天,一点都不安静,也不悲凉,相反那是闪耀着金黄色的欢快、爽朗和热烈。”这些段落希望能更多一点,更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
  贺绍俊说,《北纬四十度》在当下的散文创作中,可以说具有拨乱反正的意义。因为在散文创作领域,历史文化内容占有很大的比重,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这点表现非常突出,一批书写历史和追问历史为主题的散文,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还创造历史文化的大散文的概念,也出了一些历史文化散文的大家,比如余秋雨、王充闾等等。但是,随着历史文化大散文的流行,一些作家把历史文化散文写作当成一种捷径,在历史书籍中找一些材料,这就造成历史文化散文的泛滥。这一类散文的问题,要么是将历史直接化,只是从历史中取一些片断,然后任意发挥,缺乏对历史整体的关照,要么就是过份追求文学性,历史本身的面貌被虚构、抒情所遮蔽。
  与会的专家、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对《北纬四十度》的文学和历史价值进行研讨,认为《北纬四十度》是一部历史史实与文学抒情相结合、历史回叙和现场感并重的文化散文佳作。既是个人的历史记忆对宏大的民族集体记忆的呼应,又是对两千年的文化冲突与文明融合的呼应。北纬四十度并不是保守的、固步自封的地方,而是各民族为了生存而进行的伟大创造,是为了彼此共同的生存空间而产生的文化与文明的冲撞的结果,这是北纬四十度特殊的魅力。
  《北纬四十度》作者陈福民表示,这次写作不仅是对过往经验的回顾,也是对长城、中国北方和中华文明的致敬。从公元前300年的赵武灵王直至17世纪尾声的康熙皇帝,以“北纬四十度”为标志的地理文明带意外地拓宽了中国,围绕着长城所展开的冲突、沟通与交融,为竞争双方打开了更加意外也更加辽阔的新世界。当商人创造历史的时候,丝绸之路上赶骆驼的人们都知道,他们将从中国出发走向整个世界,再从世界回到中国,文明的步履因此艰难而络绎不绝,而当用文学去打量和描述这一切的时候,《北纬四十度》是她跨越时空而来的一次回响。
  《北纬四十度》是第一部围绕北纬四十度进行探究民族融合与民族历史的文化大散文,也是文学创作的细腻笔法与历史研究的严谨姿态的一次完美结合。本书以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为经,以北纬四十度地理带为纬,绘制出一幅“参与性”的千古江山图。北纬四十度是一条与万里长城生死相依、彼此成就的地理带,它的南北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族群与生活方式,在它的南方,定居民族修城筑寨,男耕女织;而它的北方,游牧民族骏马驰骋,开疆拓土。长城内外,不同的民族互相打量、彼此想象,深情凝视了几千年,最终完成了不同文明类型的竞争与融合。《北纬四十度》一书既重新塑造了千年时空中已被充分想象过的历史人物,打开了曾被遮蔽的历史面相,又在这种重构和再次对话的过程中,在不同民族互相学习互相塑造的大背景下,呈现出饱含人文关怀和文学深情的历史价值观。《北纬四十度》出版以来,频繁出现在各大图书销售榜单、媒体文学排行榜和文坛活动中,入选“中国好书”月榜图书、光明书榜月榜、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第三季影响力图书。
(北京作协 供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