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艺20240423期 第版:

当前位置:北京文艺2020年11月13日期 第03版:信息

市文联专题研讨北京文化气质的当代表达

本报讯 日前,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市文联研究部共同承办的“2020北京文艺评论热点现象研究系列活动之六——北京文化气质的当代表达”专题研讨会召开。此次研讨会旨在探讨北京历史文化内涵,分析当代北京文化的独特气质,从思想文化层面为当下北京中轴线主题文艺创作提供指导。会议由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宁主持。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刘开阳、杜德久,副主席白靖毅,一级巡视员田鹏出席会议。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沈望舒,北京评协副主席、北京日报社高级编辑解玺璋,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刘仲华,北京作协理事、《当代》杂志编辑石一枫,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勃,北京鲁迅博物馆荣誉馆员方继孝等专家学者;舞剧《百年正阳门》主创团队等北京中轴线主题文艺创作人员代表;北京美协、北京摄协、北京舞协、北京评协、市文联创作服务部、市文联研究部等协会、部室、事业单位负责人共20余人参会。
  专家认为,首先要从首都意识、首善意识去认识和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沈望舒认为,把握北京的历史文化,要处理好“都”和“城”的关系。现在谈“城”的多,谈“都”的少。他强调,首都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基点,不能把北京等同于一般的城市。其次,要突出首善意识。向往首善的精神追求、建设大国强都的使命意识,凸显首都文化高地示范作用,是北京文化的最大特色。
  刘仲华分析了历史上中西方城市功能的区别,指出中国城市的政治性非常强。北京首先要服务于都城,服务于中央。北京成为首都的关键,在于它处于中国多个文化带的交汇点上,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地位。这些因素决定了它必然是首善之区,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都服务于全国,一直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
  专家认为,表现北京独特的文化气质,要在表现其动态性和多元性上下功夫。沈望舒认为,各种生态、形态和业态构成了多元的北京。北京的文化以庙堂文化为核心,但也有前门大街和地安门大街烟火气甚重的商业文化,还有覆盖面很广的宗教文化。解玺璋指出,北京除了有庙堂文化、市民文化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士大夫文化。当下创作中表现老北京市民文化的多,对于士大夫文化的挖掘较少。
  刘仲华指出,北京文化特征之一是典雅大气。北京的各种建筑、京味艺术,还有老北京讲的“礼”,说的“话”,等等,都表现了这一点。第二个特征是多元。多民族、多地域、多宗教性体现在北京文化艺术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石一枫认为,北京有固有的市民文化、也有在民国时期碰撞产生的京派文化,还有独具气息的共和国文化,以及今天的国际都市文化,我们要尽可能地在历史中认识北京文化的多样性,不能一提起北京,永远是胡同和胡同里的叫卖声,这已经不再是当代北京人的生活了。
  专家认为,文艺创作要体现北京文化的延续性、鲜活性和当下性。沈望舒指出,要看到北京永远都在变化中。如果只讲已经凝固和死去的历史,而不讲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的旧貌换新颜,就无法反映北京的变化和发展。新时代的文艺作品不能只简单满足于逗老百姓乐,而应该让人们更有精神力量。
  解玺璋指出,当下的文艺创作,在表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北京时比较薄弱。我们可以借鉴王蒙的《青春万岁》、胡风的《时间开始了》等文艺作品,展现特定时代人们的“精神气儿”。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工业化迅速发展、爱国卫生运动对百姓生活水平的巨大提升,都可以作为表现新北京的内容。
  刘仲华指出,历史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特征是延续性和鲜活性。延续性是鲜活性的基础。没有历史的延续性和完整性,文化就断了脉,自然失去了 “鲜活”。今天的文艺创作挖掘的“点”很多,但没有“串”起来,完整性不够。例如新中国成立前后北京的卫生、交通等很多方面的对比变化,可以反映出城市的变迁。要细致巧妙地展现这些变迁,文艺创作者就要“拿着显微镜”,而不能“只拿望远镜”。
  石一枫认为,不能把北京的形象停留在琉璃厂里的古玩摆件,要写出北京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和变化。老舍的《茶馆》,写的不是北京人如何开茶馆,而是借茶馆写北京历史的巨变。《龙须沟》写的是如何把北京最次的地方改造好,从中表现北京的新气象新变化。他指出,北京的文艺创作者历来有自觉的 “为中国代言”的意识,这形成了北京与上海的区别。上海的文艺创作,重在写上海与其他地方的“不同”,而北京的文艺创作,则不仅在写北京,更是在写北京与全中国的“相同”,这一点是值得关注的。
  张勃介绍了北京的非遗文化,指出北京厚重的历史文化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方继孝讲述了北京士大夫生活的细节,指出文艺工作者首先要热爱北京,真正融入到北京人的生活当中,才能创作出鲜活的文艺作品。
  陈宁介绍了北京市文联围绕中轴线历史文化,在美术、摄影、舞蹈等艺术门类开展文艺创作的情况及遇到的问题,对专家提供的精彩观点表示感谢。她指出,各位专家的意见建议,既有学科理论的支撑,又有学理逻辑的延展,同时也有实践价值的判断,对于文艺创作者正确认识北京的文化气质、深入挖掘北京中轴线文化内涵,进一步推动各艺术门类的中轴线主题文艺创作,具有启发意义。
(研究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