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艺20240515期 第版:

当前位置:北京文艺2020年10月29日期 第06版:信息

致敬经典 继往开来

北京文坛高峰对话

(上接1版)
交相辉映群星璀璨的北京文学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为新中国文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70年来北京文学创作一路走来硕果累累,星光熠熠,一大批作家、作品在不同时期闪耀中国文坛,引领风气之先,推动文学发展。
  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通过一系列生动、具体的事例,重温了20世纪80年代北京文坛群星灿烂的盛况和北京作家们创作、交流活跃繁荣的景象。他表示,北京文学的繁荣,是依靠作家群体对时代新的感知、新的发现和新的挑战,王蒙、刘心武、汪曾祺、张洁等作家遵从党中央“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在实践中不断追求作品的文学价值。同时,这种繁茂丛生的景象,以及北京作家敢于呈现个性、发时代先声的创作风气和浓厚的文学氛围,与北京市各级领导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北京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宁肯谈到,站在世界文学版图的视角,自18世纪以来,欧洲文学、俄罗斯文学、美国文学、拉美文学渐次崛起,来到中国以大国姿态与世界紧密联系的当下,中国文学已经成为又一个大的世界文学板块隆起。在这个过程中,北京作家群表现突出,《十月》《当代》《人民文学》《北京文学》等北京文学阵地吸纳了全国的文学力量。他认为:“北京已经到了以‘文学之都’对它命名的时候。”
  评论家、北京作协理事陈福民呼应了陈建功和宁肯的观点。他谈到,世界发生巨大变化的当下,我们应在“世界之都”的意义上理解今天中国北京的文化和文学地位。拥有饱满、丰富、极具“反道统”民间生命力的文学资源和精神传统,是北京特别伟大的地方。而在“胡同”“小吃”这些传统文化符号之外,如何提炼出新时代下与北京精神传统既相关联又有提升的新的文化元素,钩沉出一个新的北京,是摆在当下作家和文化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

继往开来面向未来的经典写作
  文学是一个时代理想与激情的记录和辉映,是照亮人生、关照人生的价值和力量。着眼当下,北京文学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概念,而是作为引领中国文学版图崛起的旗帜,成为整个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坐标。
  北京作协理事、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石一枫分享了自己对前辈作家老舍先生的《二马》、陈建功老师的《找乐》等作品重读感悟。他谈到,“我们今天的写作,既是得益于过去文学大家的汇集和滋养,同时又是对未来北京文学的铺垫和培育。北京这座城市是开放与包容的,需要我们用自己生命的感知去深植其中,书写这个城市的所见、所闻、所感。”
  《中国作家》副主编、北京作协签约作家付秀莹谈到,“作为70后作家,深感责任重大。如何传承,如何在传统中突破,树立自我的一种写作身份的确认,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都是一个新命题。”她还表示,作为新时代作家,将在北京这片沃土上不断地扎根生活、精耕细作,不断用自己的作品诠释这座城市在时代的大潮当中具有的精神,讲好北京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刘大先从现实主义的经典化谈起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文学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持久思想价值,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我们既要立足于具体的时代与社会,在批判继承中外古今文学经典的基础上,作出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萃取我们时代的故事、形象、价值,展现中国文学对世界文学的贡献。(北京作协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