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艺20240423期 第版:
精彩内容

2020年北京市文联工作主要任务

1 突出团结引导这个首要任务,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首都文艺界入脑入心 一是以加强党的建设为重点,强化政治引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党建工作责任,完善“支部建在协会上”的机制,探索体制外文艺家党员参加党组织活动的机制,培养吸收优秀的非京籍、体制外文艺工作者入党,把党的工作向更广泛的文艺工作者延伸。贯彻落实《2019-202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抓好文联党员教育培训,并延伸到体制外文艺工作者党员,增强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规范性、针对性、系统性,推动党的领导对文艺工作全覆盖。 二是以实施常态化文艺骨干培训工程为抓手,强化思想引领。落实好《2020—2022年北京市文联系统文艺人才和管理干部培训规划》,举办1+N次专题培训,根据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实际,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各艺术领域领军人才、新文艺群体拔尖人才培训以及会员轮训,强化培训方式、内容创新,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团结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不断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引领广大文艺工作者自觉听党话、跟党走。 三是以加强行风建设为切入点,强化行业引领。成立市文联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加大对首都文艺界先进典型的挖掘宣传,建立会员退出机制,对文艺界不良现象有态度、有声音,发挥文联行业建设的主导作用。2 突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条主线,增加首都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一是集成展示北京市文联70年文艺发展成就。举办一场主题文艺演出、一场高峰论坛、一场成就展,编纂一本纪念册、拍摄一部纪录片、制作一部宣传片,展示系列优秀作品,把北京70年的文化发展成果与北京人民共同分享。 二是组织开展主题文艺展览展示活动。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题,举办美术作品展、书法艺术展、摄影展;以脱贫攻坚为主题,举办原创音乐作品展演;组织开展迎小康楹联征集、展示活动,颂小康短文、诗词征集朗诵活动,全面展示首都经济、社会、文化、民生等领域发展成果。 三是深入开展文艺志愿服务活动。集成文联各类资源做志愿服务,把各类文艺活动最大限度纳入志愿服务,统筹、规范志愿服务管理;准确把握群众对文艺需求的新变化,把送文化与种文化有机结合;持续开展文艺志愿者进基层艺术支教系列活动、结对帮扶行动,引导文艺工作者将志愿服务与文艺创作、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与提升文化素养、服务群众与教育群众有机结合,有效发挥文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助力作用。3 突出服务大局这个着力点,推动文联工作与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紧密结合 一是服务国家大事。今后几年,每年都是重要历史时间节点。围绕决战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抗美援朝作战70周年、建党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重大主题创作,力求大事之年有大作。 二是服务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围绕“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的总体框架,组织“北京中轴线”深度和精品创作,深入挖掘中轴线背后的历史,展示北京“活”的文脉和脊梁;集成“一城三带”创作成果,举办“一城三带”原创作品展演(音乐、曲艺),打造文艺品牌,艺术展现北京丰富的历史内涵、文化内涵和壮美画卷。 三是服务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非首都功能疏解、城市副中心建设、冬奥会冬残奥会等首都重大发展战略,提升2020北京(台湖)影偶艺术周的影响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项目,丰富副中心文化内涵;深入开展“回天”文艺创作,抓好报告文学 《家住回龙观》、系列电视短剧“我的北京·我的家”等创作,继续打磨好“回天”曲艺作品,引导文艺工作者融入、参与、记录、展示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进程的生动景象;举办2020北京喜剧周,抓好“北京榜样”“运河故事”微电影创作拍摄,以多种文艺形式、多种文艺活动、多姿多彩的文艺作品,展现北京的文化底蕴和人民的精神风貌,为首都建设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四是服务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非遗保护和传承,做好北运河流域民俗文化普查暨民俗文化志编纂、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编纂、北京曲艺抢救性保护工程,拍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影纪录片,举办“听曲艺·品京味”活动;丰富传统节日舞台,开展“到人民中去”慰问演出系列活动,开展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等系列活动,涵养文化气息,提升城市魅力。4 突出以人民为中心这个工作导向,引导推动文艺精品创作 一是抓好精品培育。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强化顶层设计,强力组织实施,加大精品培育力度,以项目化运作方式谋划文艺精品创作,公开发布选题、广泛征集项目、严格评选评审、优选创作团队、跟进服务保障、搭建展示平台、统筹宣传推介,争取创作出真正唱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力作。 二是完善“深扎”机制。着力健全机制、形成常态,围绕创作优秀作品,出政策、搭平台、定主题,确定深入生活项目,推动解决创作浮躁、脱离生活、脱离大众等问题,强化对体验生活、采风创作的指导扶持力度,在深入上下功夫,在出精品上见成果。 三是发挥评奖评论的创作引导作用。力争完成老舍文学奖的恢复、影视春燕奖的改革整合工作;组织召开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大会,完成入列建设;成立北京市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加强对文艺评论工作的规划指导,建立起文艺评论常态化工作机制,探索建立“签约评论家”“特约评论家制度”;与北京各大剧场、影院、文艺演出团体等开展合作,探索建立 “文艺评论观摩机制”;整合在京高等院校文艺评论专业资源,发起成立“北京高校文艺评论联盟”;继续办好“北京文艺论坛”,增强文艺评论的锐度和分量,建立完善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工作机制。5 突出 “做人的工作”这个核心职能,最广泛地团结凝聚文艺工作者 一是建设完善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知识产权登记平台,提高维权专业水平;搭建成果展览展示平台,为艺术家创作交流、作品展览展示、艺术成果推介,拓展渠道,提供对接;搭建文艺志愿服务平台,实施文艺志愿者专业化管理,健全机制,团结吸引更多文艺工作者参与文艺志愿服务;建立政策集成服务平台,与中国文联、市文化艺术部门对接,汇集、解读、宣讲好文化艺术扶持政策,服务文艺工作者用好文艺政策;建设文艺成果走出去平台,加强与市涉外部门、对外文化企业的合作,推荐和支持文艺家与国际民间文艺组织、知名文艺活动、奖项的交流合作;建设“互联网+文艺”平台,加强网上文联建设,着力功能完善和流程再造,推进文艺作品的网络展示推介;建设文艺创作与社会服务平台,对文联大楼进行强化功能性、艺术性规划设计,盘活整理文联十余处空间资源,开发成为各艺术门类的生产创作地、成果展示地、艺术品鉴赏地、文艺普及地,把文联大楼从单一的办公功能拓展出艺术品创作生产和向社会开放的功能。这些平台条件成熟一个加载一个,不断迭代,最终形成规范有序、交织互惠、针对性强和时效性强的服务网络。 二是团结引导新文艺组织及新文艺群体。把“团结引导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的职能纳入组联部,实现机制保障。建立共建共创工作机制,建立协会统筹行业专业机制,在专业上入列入序,在政治上给机会、搭平台,把各领域、各层次的文艺工作者、文艺爱好者最广泛地团结起来,推动文艺事业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三是构建北京特色会员结构。推动在首都高校、总部企业特别是文化企业等建立文联组织,编织好团体会员的组织网络,逐步形成文艺家协会、区文联、产(行)业文联功能互补、工作联动的团体会员格局。6 突出落地见效这个根本要求,整体推进全市文联系统深化改革工作 一是落实《北京市文联深化改革方案》。适应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要求,切实增强深化文联改革的思想自觉和政治担当。狠抓深化改革各项任务的落实,结合事业单位改革,推进文艺评论、文艺志愿服务、网络文艺传播三个中心职能落地,力争年底前落实完成《改革方案》。 二是加快推进区级文联深化改革。指导推动各区文联改革方案的实施,定期收集、发布各区改革动态,推动形成更加浓厚、更有活力的改革创新氛围。加强基层文联组织建设,推动在条件成熟的街道(乡镇)、社区(村)建立文联组织,促进基层文联组织可持续发展、基层文艺工作可持续加强。7 突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队伍形象 一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决扛起党组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落实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各层级学习制度,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系统梳理、完善规范文联各项规章制度,深入落实权责清单制度,建立规范高效的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 二是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将意识形态工作与业务工作有机融合,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确保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三是锻造作风过硬的党员干部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把思想引领力、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营造敢于担当、团结奉献的良好风气,影响和激励党员干部队伍更好地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使命。(办公室 供稿)(1、6版供图:刘子畅 田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