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艺20240423期 第版:
精彩内容

专家为北京文学工作把脉

本报讯 7月13日,北京市文联、北京作家协会举办了“北京文学”专题研讨会。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宁出席并讲话,北京作协理论评论委员会主任、北京评协主席孟繁华,北京作协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孙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北京作协副主席、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宁肯,北京作协合同制作家、《当代》编辑石一枫等出席。市文联副主席白靖毅参加会议。研讨会由市文联一级巡视员田鹏主持。 田鹏说,举办这次研讨会的目的,是通过回顾历史,关注当下,展望未来,进一步明确“北京文学”和“北京作家”的概念,从而引领文学工作。请各位专家从专业的角度给予意见和建议,为北京文学工作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 孟繁华在发言中系统梳理了北京文学的历史。他说,事实上北京文学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学的“风向标”和“发动机”,从某种意义上说,北京文学的高度就是中国文学的高度。发现并塑造能够表达时代要求的人物形象,这是给北京文学和北京作家提出的新任务和挑战。 孙郁谈了对“京味儿”和“京派”关系的看法。他说,“京味儿”和“京派”是北京文学两个主要组成部分。北京天然具有的包容性和调适能力,使得北京的文学和北京的作家具有多种的可能性。在进行必要的引领的前提下,只要给予北京文学和北京作家足够的自由生长空间,一定能够产生出新的伟大的作品。 张莉谈了对“大北京”概念的界定。她认为,文学意义上所谓的“大北京”,一是写北京的,二是在北京的,符合其一,就应该归属于“大北京”的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讲,“京派”和“京味儿”确实都是北京文学的一部分,它们交叉而并行。 宁肯从自身创作的感受谈起。他说,我起初的作品主要是写西藏,因为我怕被人贴上“京味儿”的标签,我认为那是一种局限。我认为作家应该有勇气走向陌生地域,走向世界,不仅是现实当中、物理意义上的,更是在思维当中。 石一枫从北京作家的特点谈起。他认为北京作家有三个特点:第一是说人话,不装腔作势;第二是有平民意识,无论是写帝王将相,还是才子佳人,北京作家都力求将之还原成一个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非符号;第三是认为天下大事皆与自己有关,北京作家身上充分体现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和“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这可能是北京作家与其他地方作家的最大区别。 陈宁最后总结说,当下的工作要求我们必须赋予“北京文学”“北京作家”以更具有时代性和鲜明特征的内涵,这样才能够真正树立“北京文学”“北京作家”的品牌形象。 (北京作协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