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艺20240327期 第版:
精彩内容

周总理说:“就叫杂技吧!”

杂技是老少咸宜的表演艺术。早在解放战争时期,革命圣地延安已将她作为招待外国贵宾不可或缺的项目。在新中国,杂技一出场,就代表国家艺术。 1950年8月,苏联部长会议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组建文艺代表团参加苏联十月革命33周年纪念活动。同年8月27日,文化部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开始着手组建国家杂技团,指定罗瑞卿、廖承志、张致祥、田汉、洪深、马彦祥、李伯钊等7人组成领导小组,负责实际筹备工作。领导小组选择上海、天津、北京、武汉、沈阳以及河北吴桥县等杂技基础厚的地方,由当地主管部门召集推荐了一批知名杂技艺人来北京会试。领导小组从各地会考队伍中选拔了46位杂技艺人留驻北京。随后,在李伯钊、洪深、周巍峙等同志直接指导下,挑选出部分基础比较好的民族传统节目进行整理和重新编排,经过两个月的集训,推出了新中国第一台杂技晚会,使传统杂技面貌一新。 1950年10月,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观看了这台晚会的汇报演出,给予充分肯定。演出结束,周总理和演员们座谈,当他问到这些节目的剧种叫什么时,大家众说纷纭,并不一致,周总理想了一下,说:“就叫杂技吧!”于是人们开始鼓掌,一个统一的名字就这样诞生了。同时,周总理还将这个演出团命名为中华杂技团,新中国第一个杂技院团宣告成立,它是新中国派往国外访问演出的第一个大型艺术团。 1950年10月27日,应苏联、波兰政府的邀请,中华杂技团由丁里任团长,王地子、张梦庚任副团长,一行共72人启程赴苏联、波兰进行友好演出。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派往国外的大型艺术团。该团在苏联6大城市演出106场,观众达276800人次,受到苏联观众的热情欢迎和称赞,也受到苏联政府很高的礼遇。苏联莫斯科文献电影制片厂将中华杂技团的演出活动摄成纪录片,在苏联和中国放映。苏联的新闻媒体也高度评价了中华杂技团的演出,称赞演出表现了中国人民勤劳、勇敢、智慧和坚定不移的精神。 中国杂技团还是新中国最先登上国际大赛的艺术团体。1951年、1952年、1955年中国杂技团都派出一定数量的节目加入中国青年文化代表团,参加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的文艺比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1951年7月,第二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在柏林举行,中国杂技团派出的《花盘》等节目获得集体优秀节目奖。1956年11月,在波兰华沙举办第一届国际杂技会演,这是中国杂技团首次参加国际杂技赛事,阿良出任评委。1957年6月,在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中国杂技团金业勤、金淑勤兄妹表演的《车技》获得金奖;王桂琴、王淑英姐妹表演的 《空竹》、王清源表演的《飞叉》、张华表演的《晃板》获得银质奖章;程小林表演的《戏法》、夏英武、夏英侠表演的《晃板》、刘宝成以及张捷明表演的《爬杆》获得铜奖。这次比赛中,由中国杂技团协助编排,武汉杂技团夏菊花主演,中国杂技团陈焕本助演的《顶碗》获得金奖。 当时所访问的国家和地区有许多与我国尚未建交。杂技表演让他们了解新中国,随后再去建立外交关系就顺理成章了。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同志亲切地称杂技团是 “开展人民外交的先行官”。“杂技外交”虽然没有“乒乓外交”的名气大,但起的作用却不分伯仲。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杂技外交形成惯例,成为中国人民的文化使者,迎来了辉煌时代。那些年,北京著名杂技艺人,如金业勤等,不是在国外演出,就是在去国外演出的路上,出国演出早已是家常便饭。 伴随着杂技艺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步伐,杂技团也争相成立。从1951年起到1961年,北京先后建立了华北军区战友文工团杂技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杂技队、海军政治文工团杂技队、铁道兵政治部文工团杂技团、中国人民杂技团,铁道部、冶金部则在原有文工团的基础上建立了专为本系统服务的铁道艺术剧院杂技团和冶金部杂技团,以天桥“首都实验杂技团”的部分艺人和张文治杂技小组为基础,吸收“天桥”零散艺人组成的大集体所有制的北京杂技团。(北京杂协 供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