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艺20240423期 第版:

当前位置:北京文艺2020年07月08日期 第06版:专题

从胡同走到世界,京味儿悠长

(上接5版)
  1992年7月16日,首版《茶馆》原班人马在首都剧场举行告别演出。谢幕时,两个青年观众跳上台来,自发献上了自己制作的横幅“戏魂国粹”,向舞台上的老艺术家们致敬,向经典作品致敬。这部作品能够获得如此之高的评价,不仅因为于是之、郑榕、蓝天野等老艺术家深厚的表演功力,更是因为老舍先生这部作品充满浓郁的北京味儿,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时代变迁中,老北京城里的人和事儿。
  上演话剧《茶馆》的北京人艺是京味儿戏剧极好的诠释者。从《茶馆》到《天下第一楼》,从反映旧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骆驼祥子》到四合院里的《北京人》,从建院之初的 《龙须沟》到新时代的经典《窝头会馆》,从《北街南院》到《万家灯火》……京味儿在首都剧场的舞台上绵延不绝,焦菊隐、林兆华、任鸣等几代导演以他们满怀对北京的热爱,在舞台上展现了一座北京城,并一代一代地传承着。
  “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1999年10月12日,林兆华执导新版《茶馆》首演,梁冠华、濮存昕、冯远征、杨立新等新一辈演员挑起大梁。经典的《茶馆》得以延续,北京的戏剧传统血脉也在首都文艺工作者的坚守中传承。这种对京味儿的热爱,并未止步于首都剧场,而是以此为中心如涟漪般散开,在戏剧行业回响久久不绝,进而蔓延到更多行业。
  为什么是老舍写出了 《龙须沟》,为什么老舍要写《茶馆》?因为他生在这片土地上,对这片土地充满热爱。惟有满怀热诚与爱,你才能走进城市深处,书写出这座城市的魂魄。戏剧界如此,文学界更是如此。老舍、邓友梅、叶广芩、刘恒这些京味儿文学的代表人物,在笔下细细描摹这座他们热爱的城,并因这份热爱获得文学上的成功。
  老舍先生的作品中创作了祥子、虎妞、小福子、祁老人等一系列生动的北京人,表现了平民的内在精神,使北京话深具文学意义和地域光泽;刘恒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写出了新时代北京四合院里极普通的百姓生活,挖掘出北京人的韧性和达观;在叶广芩的作品中,胡同的和大杂院的生活与久远的皇族故事,构建了独特的、既有宫廷的又有民间的京味,在新世纪延续了京味文学的辉煌。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取材于当代现实生活,贴近着现实生活,而且熔铸了与同时代人相通的真情实感,也是京味文学的特点。
  70年来,北京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走出胡同书写北京之变也是作家们一直在进行的探索。作家徐则臣书写着北京的速度,“在北京都得小跑着生活,慢了就要受指针的罪,那家伙比刀锋利,拦腰撞上咔嚓一下人就废了。”
  刘恒的作品中,克制地使用北京话,不只是依赖语言来呈现京味儿。近几年颇受关注的京味作家石一枫也着意在北京话之外探索京味文学的创作,“老舍之所以是老舍,并非仅仅因为他写了小羊圈胡同和一群形态各异的市民,更是因为他所触及的往往是一个时代更主要、更无法回避的社会历史问题。”在他看来,如何写出人与时代命运的休戚感则更为重要,北京的人和故事与时代息息相关,是国家命运典型的代表之一,这才是北京对于作家而言更重要的资源。
  随着时代变迁,更多的艺术形式被用来呈现与众不同的京味儿。改革开放后,电视剧也成为传播京味文化的重要载体。首都文艺工作者开风气之先,创作出一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引领全国电视剧创作风潮。
  1989年的一天,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主任郑晓龙和作家王朔、编剧李晓明等人在蓟门饭店聊出一个善良女性故事。1990年,中国第一部室内剧 《渴望》播出,每到播出时间全国各地万人空巷。郑晓龙说,该剧播放结束后,公安部还组织了一次庆功会,因为在这部剧播出的时间段全国犯罪率都下降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出国潮”一时风行,但很多人并不真正了解国外。1993年,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推出了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描绘了国人海外谋生的艰辛和不同文化间的隔膜。这部剧的播出,让那些抱有“美国遍地黄金”观念的人们看到了新移民的真实处境。
  2000年的《大宅门》,2007年的《奋斗》……首都电视文艺工作者的作品中,一直秉持着“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的创作观念,才得以创作出如此之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近年来,京味作品热再度席卷荧屏。《情满四合院》《芝麻胡同》这些优质作品,切合当代观众所需,抓住北京人包容大气重情重义的性格特点。《北京青年》则重在呈现新时代新北京人群像,为当代青年作传。2014年习主席拉美之行,还将《北京青年》和其他几部电视剧一起当作国礼送给阿根廷的朋友。
  70年来首都广大文艺工作者一直孜孜以求,为弘扬传播北京文化而努力。新时代面对建设全国文化中心这样的新任务,文艺工作者们更要努力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聚焦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围绕文化繁荣发展,推出更多写北京、画北京、唱北京、演北京的好作品。 (牛春梅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