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艺20240423期 第版:

当前位置:北京文艺2020年07月08日期 第05版:专题

70年,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

(上接4版)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首都文艺界广泛展开义卖书画、捐献稿费、义演募款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宣传运动。1951年,以廖承志为总团长,北京文艺界23人组成 “赴朝慰问团曲艺服务大队”,深入前线,编演了一批反映抗美援朝战斗生活的节目,如单弦《金圣叹打飞机》,京韵大鼓《飞虎山》《董存瑞》等,常宝堃(小蘑菇)、程树棠不幸牺牲在朝鲜战场,愈加激发了曲艺同仁的战斗热情。1952年,谭富英、裘盛戎、小白玉霜、曹宝禄、关学曾等参加第二届赴朝慰问团;1953年,第三届赴朝慰问团5000余人,总团团长贺龙,老舍等14人为副团长,梅兰芳、程砚秋、新凤霞、良小楼、魏喜奎等艺术家踊跃参与。到达前线后,他们在露天演出,甚至一晚连演7出,往往是听者忘了自己是战士,歌者忘了自己是演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北京市文艺界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杨沫的《东方欲晓》、管桦的《将军河》、端木蕻良的《曹雪芹》等纷纷面世。戏剧创作、演出的节目不断丰富、出新,其中评剧《吹鼓手告状》等8个大戏和北京琴书 《慈母心》、快板书 《红日照西安》、河南坠子《穆桂英指路》等节目还参加了新中国成立30周年献礼演出。2003年“非典”期间,首都文艺工作者勇于担当,6次深入一线慰问演出,并举办“英雄赞歌”大型晚会,现场近3000名医务工作者观看。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各项筹办工作中,首都广大文学艺术工作者积极参与,在迎奥运和奥运会开闭幕式等各项重大活动中贡献了重要力量。
  2019年10月1日上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华文化方阵豪情满怀走过天安门广场,离天安门城楼最近的队伍中,有冯远征、吴刚、李菁、郎朗等很多熟悉的面孔,其中,郎朗推掉了多个国际邀约赶回祖国,汇入到14亿中国人民砥砺前行的洪流中;“能把曲艺人最好的精神面貌带到天安门广场,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化作了今后文艺创作的动力。”北京曲协副主席李菁深情地说。登上“中华文化”彩车缓缓驶过天安门广场,北京音协主席王黎光用“无上光荣”形容那一刻的心情。也正是这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才支撑这支队伍顶着夏日高温坚持室外集训三个多月,在全国、全世界人民面前展示了新时代首都文艺工作者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岁末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首都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心,北京市文联在发出开展阻击新冠肺炎主题文艺作品创作的倡议后,公益歌曲《爱是桥梁》、国画长卷《不负苍生》、长篇报告文学《钟南山逆行的72小时》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诞生,文艺工作者“以艺抗疫”,表达了对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的崇高敬意和战胜疫情的决心。
  70年,9次文代会,首都文艺事业和文联工作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多次针对文艺工作和文联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指示,北京出台系列政策文件推动首都文艺繁荣发展,文艺工作者的劲头更足了,阔步走进新时代的步伐也更加坚定了。“我们的文艺创作要努力与中国社会的时代发展相协调,要创作出能够体现中国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不辜负祖国和人民的期望。”北京美协主席范迪安说。 (李雪 供稿)